自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策略以来,癌症的筛查和早诊早治已被公认为癌症防控最有效的途径。
——《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工作方案》
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全国肿瘤防治规划纲要(1986年—2000年)》。2003年底,《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出版,它的出版意味着政府已将癌症控制作为公共卫生的一部分了。
2005年,《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试行)出版。另外,2004年,我国建立了子宫颈癌及食管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2005年发展为5种癌症,共10个示范基地;2005年,卫生部将子宫颈癌和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纳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目前已发展为 7 种常见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点118个。
——刘丽《“十一五”以来我国报纸肺癌报道的内容评估》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
国务院
2017年1月
规划目标
到2020年,慢性病防控环境显著改善,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
策略与措施
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
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
逐步将临床可诊断、治疗有手段、群众可接受、国家能负担的疾病筛检技术列为公共卫生措施。在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中逐步开展上消化道癌、宫颈癌等有成熟筛查技术的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加强健康体检规范化管理,健全学生健康体检制度,推广老年人健康体检,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
国务院
2016年12月
主要任务:加强重大疾病防治。
慢性病综合防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及综合干预,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干预,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干预,重点人群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6年10月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
《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工作方案》
卫生部
2016年8月
2012年,在国家卫计委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正式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在全国开展针对城市高发的五大类癌症(肺癌、结直肠癌、上消化道癌、乳腺癌和肝癌)开展危险因素调查和高危人群评估、癌症筛查和卫生经济学评估工作。项目首先在全国9个省份展开,到2016年,共计18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参与到项目中。
《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
卫计委
2015年9月
推广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策略。对发病率高、筛查手段成熟的食管癌、宫颈癌等重点癌症,逐步扩大早诊早治项目覆盖面,对筛查手段尚不成熟的重点癌症,优化筛查适宜技术。建设省级技术培训中心,加大培训力度。继续发挥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试点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的长效机制。加强防癌体检的规范化管理。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探索建立政府指导、医疗机构实施、健康管理机构参与的防癌体检运行机制。增强医务人员癌症早诊早治的意识和能力,推广癌症机会性筛查,提高医院就诊患者早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