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项目不能「一招鲜」
肿瘤是身体里的一种基因变异,它可以发生在除头发以外的任何部位。
肿瘤具有「隐匿性、易扩散」的特点,所以即使每年做常规体检,也难免会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而且,常规体检也有它的「盲区」,即使号称查癌神器的PET-CT,也不可能查出身上所有的癌信号。
有些肿瘤葡萄糖代谢并不旺盛,PET-CT几乎查不出来,如肺泡细胞癌、黏液性肿瘤和肾透明细胞癌。
防癌体检,要做「加减法」
1
依遗传来做防癌筛查
首先,如果家族里有肿瘤患者的,一定要及时做相关肿瘤的筛查,家族遗传在大肠癌和乳腺癌中最为明显。
建议:女性初潮小于12岁、绝经晚于55岁的,应在每年的体检中加上乳腺B超或钼靶;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40岁后要每年做一次肠镜;
如果有卵巢癌家族史,查肿瘤标志物时应勾选CA125;
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应勾选CA199;
50岁以上的男性应勾选一个PSA。
需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并不是确诊肿瘤的唯一标准,但它是重要指标,如果数值超出正常范围,就需要遵医嘱做进一步检查。
2
依外因做筛查
不良生活习惯也是肿瘤的「祸首」。
如吸烟可导致肺癌、吃烫食易致食道癌、幽门螺旋杆菌易发生胃癌、高脂肪饮食易致胰腺癌……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筛查项目。
选体检项目需看症状
正常细胞转变成癌细胞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发出一些信号来「提醒」你,比如肺癌会咳嗽、膀胱癌会有血尿。
但大多数肿瘤早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这也是肿瘤「一发现就是晚期」的原因所在。
所以提醒大家,长时间持续出现一种症状,要第一时间去医院排除肿瘤,而不要一忍再忍,最后硬生生把病拖到无药可治。
理性看待体检结果
因为高灵敏设备的广泛应用,及人们对体检的重视,很多身体「小瑕疵」都会被查出,如结节、息肉等,可能引发恐惧。
不管是结节还是息肉,都有「好坏」之分,需要交给专业医生判断。
所以,即使报告单上有这些字眼,不要自乱阵脚,先找医生咨询或进一步确诊再做决定,但一定不能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