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结石,很多人都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其实我国是结石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南方部分地区发病率超过10%。
人体形成结石的原因很多,除了生活在炎热地区、运动过少、患某些疾病等因素外,还和“吃”“补”的饮食习惯有关。我们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结石都是你自己“吃出来”的,以后没事千万别乱吃!
7种吃法易引发结石
1爱吃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肝脏及肾脏)含较多胆固醇和嘌呤,长期、大量吃,结石和痛风的风险都会增高。嘌呤的代谢产物是尿酸,尿酸过高,可能形成尿酸结石。吃嘌呤多的食物时最好别喝酒,应多喝些水增加嘌呤代谢、排出。
2平时喝水少
喝水少、水质差最易引发结石。常见的肾结石,就与长时间喝水不足有关。人体70%的成分是水,其代谢、排毒都需大量水分。饮水量太少,会增加血液浓度及肾脏负担,并导致尿液浓缩,易引起结石。另外,有些地区的饮用水是硬水,晶体、钙含量较高,会使人体尿钙增高,形成结石。
3摄取过多蛋白质
很多人最爱吃肉,很少吃蔬菜,这类人蛋白质摄入过多也容易引起结石。蛋白质在体内消化代谢后,会增加尿液酸性,身体为平衡尿液酸碱度,会释放碱性的钙,钙与尿酸便会在泌尿系统中形成结石。
4喜欢吃高糖食物
虽然糖是机体的重要养分,但高糖饮食可通过提高尿钙的排泄而增加尿路结石的风险,尤其是乳糖,能促进钙吸收,导致草酸钙在体内积存而形成肾结石。摄入糖越多,形成结石的风险越高。
5平时吃的太咸
体内的高盐分从尿液中排出时,也会增加钙排出量,使尿钙升高,易在尿液中与草酸结合形成结石。
6偏爱高脂肪食物
肉类尤其是肥肉含脂肪多。脂肪会减少肠道中可结合的钙,增加草酸盐的吸收。特别是在出汗多、喝水少、尿量少时,可能会加速肾结石的形成。
7海鲜食物摄入过多
嘌呤丰富的食物有海鲜食品等。嘌呤的代谢产物是尿酸,尿酸过高,可能形成尿酸结石。吃嘌呤多的食物时最好别喝酒,应多喝些水增加嘌呤代谢、排出。
打破4个“吃出结石”的误区
近年来,有关“吃菠菜得结石”、“喝牛奶得结石”的报道屡见不鲜。体内的“小石头”真是这么吃出来的?专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误区1 菠菜豆腐汤会导致结石
错误
认知
菠菜等青菜含大量草酸,豆腐含钙丰富,人们觉得二者一起吃,会产生常见的草酸钙结石。
专家
辟谣
菠菜豆腐在一起,的确会产生草酸钙,但其无法被人体吸收,也不会进入泌尿系统,而是随其他未消化的食物残渣,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不会造成结石。同样的道理,奶茶中的草酸也不会导致结石。
误区2 富含钙的食物会导致结石
错误
认知
牛奶中的钙易与草酸结合,形成草酸钙沉淀物,长期成为结石。
专家
辟谣
一般人或结石患者不需刻意回避含钙食物,形成结石的成分要在特定的尿液酸碱度下才会析出。相反,充足的钙会结合肠道中的草酸,形成不易被吸收的草酸钙,从而避免形成结石。建议成人每天喝300毫升牛奶,既能保障当天所需的钙,又不必担心过多钙导致结石。
误区3 太多维生素C会导致结石
错误
认知
维生素C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草酸,有人担心吃太多高维生素C含量的食物会增加尿中草酸浓度。
专家
辟谣
研究证实,饮食中吃大量维生素C与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无关。除非依靠营养品等大量摄入,否则从饮食中获取的维生素C不足以成为结石病因。
误区4 喝啤酒能预防结石
错误
认知
因啤酒中的酒精和水分有利尿作用,便有了这一说法。
专家
辟谣
研究表明,酒精的利尿作用短期内可帮助排尿,但若喝太多,不断排尿反而让水分流失更快,更易产生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