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狠话不多”的胰腺癌,到底有多凶残?

丽滋卡尔2018-07-19 16:51:35

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因胰腺癌于2007年去世




胰腺,是一个狭长的腺体,横卧在人体上腹部腹膜后,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内分泌器官。胰腺可以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外分泌腺主要分泌胰液,负责消化蛋白质、糖和脂肪;内分泌腺由叫做胰岛的细胞团组成,主要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等对血糖进行调节。
胰腺癌指的就是胰外分泌腺发生的腺癌,它恶性程度高,病程短,发展和恶化速度快,发现时多是晚期,因此治疗效果不理想,死亡率极高。



近年来在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发病都有明显增多趋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从发病数来看,胰腺癌并不算特别高,在2014年的各大癌症发病数中排名第10,约为9.2万例,但胰腺癌居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第6位,2014年约有8.1万人因它而死。

胰腺癌为何凶残?

1.难发现
胰腺癌的可怕之处之一就在于其发现困难,如果不是刻意做相关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很难在早期确诊。

胰腺癌早期几乎没有不适,或仅有轻度上腹部非特异性症状,比如中上腹部范围广大、不易定位、性质模糊的饱胀不适、隐痛或钝痛,乏力,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

当疾病进一步进展,各种症状随之出现。半数以上患者会出现腹痛;合并胰腺炎时,会出现内脏神经痛;胰胆管阻塞时,会有剧烈阵发性上腹痛;腹膜后神经丛受累时,会出现腰背痛。典型的胰腺癌腹痛在平卧时加重,坐起或前屈体位时减轻。

除了腹痛,黄疸也是胰腺癌、特别是胰头癌的一个重要症状。黄疸指的是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巩膜、黏膜发生黄染的现象。在晚期发生肝转移的患者,由于肝细胞被破坏,同样可以出现黄疸。

在腹痛和黄疸两大主要症状之外,还有若干其他症状。由于胰管阻塞,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或是胆汁和胰液不能顺利进入十二指肠,易引起消化不良,加之疼痛和食欲减退,胰腺癌患者体重下降明显,往往在10公斤以上。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急性胆囊炎或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或是原有糖尿病症状突然加重等。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也缺乏比较准确的直接检查方法,因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而等到出现腹痛、黄疸、纳差、消瘦等症状时,基本已是晚期,丧失了根治手术的机会。



2、治疗效果不佳
胰腺癌的治疗手段比较多样,有外科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等,但治疗方法多样的背后,也残酷地说明了单一治疗方法疗效不佳。
外科手术:手术是至今唯一有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根治性切除,但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失去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如果不能完全切除,也可以做放置支架等缓解症状的姑息性治疗。

化疗:胰腺癌对单药化疗不敏感,联合化疗虽然能增加近期有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药物毒性。目前国内外已推广应用毒性低、副作用小的吉西他滨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方案,疗效有所提高。

放疗:胰腺癌对放疗并不敏感,但放疗可以使约1/3到1/2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的发展,同时因为放疗增加了胰腺对化疗药物的通透性,又能提高化疗疗效。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主要在无法手术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应用较多。


3、死亡率较高
尽管目前胰腺癌治疗手段较多,但由于疾病恶性程度太高,总体疗效并不那么满意,总体5年生存率低于5%,中位生存期不到20个月,如果出现转移,生存期不到半年。如此差的预后,使胰腺癌被国际医学界列为“21世纪的顽固壁垒”。

由于临床确诊者大多数属于肿瘤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5年生存率也不足20%。



有什么方法能早期筛查出胰腺癌吗?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胰腺癌的高危人群:

年龄超过40岁,有范围较广的上腹部不适,且很难精确描述不适的部位和性质的;

有胰腺癌家族史的;

有慢性胰腺炎病史的;

长期吸烟、饮酒或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

突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症状突然加重的;

腹痛或后背痛伴有多发静脉血栓的。
以上这些高危人群需要提高警惕,进行定期体检,如有不适,应当及时检查。

当然,不是说高危人群以外的人就可以高枕无忧,只是中枪的几率小一些而已。

目前胰腺癌的诊断主要靠肿瘤标志物检测加上CT、MRCP、ERCP甚至是PET-CT等影像学检查。当前用于胰腺癌诊断的肿瘤标记物有10余种,CA19-9是最有诊断价值且应用最广泛的肿瘤标记物,被称为胰腺癌的“黄金标记物”。除此之外,还可以辅以基因标志物及端粒酶活性等检查,再加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胰腺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