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增高和降低的原因
1、空腹血糖增高原因
空腹血糖增高而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时,称为空腹血糖过高;空腹血糖增高超过7.0 mmol/L时称为高糖血症。当空腹血糖超过9 mmol/L(肾糖阈)时尿糖即可呈阳性。
生理性增高↓↓↓
餐后1~2h、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胃倾倒综合征等。
病理性增高↓↓↓
①各型糖尿病。
②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和胰高血糖素瘤等。
③应激性因素:如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急性脑血管病等。
④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波尼松等。
⑤肝脏和胰腺疾病:如严重的肝病、坏死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其他原因↓↓↓
1. 前一天进餐量过多或者晚餐进食太多高热量食物;
2. 前一天晚上进餐时间太晚,进餐持续时间太长;
3. 前一天运动不足,特别是晚餐后立即卧床休息没走动;
4. 漏服或少服降糖药物;
5.黎明现象:因早晨黎明时间(3~9点),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6. 苏木杰反应:凌晨发生低血糖以后,机体出于自我保护,会自行分泌一些升血糖的激素,进而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测空腹血糖注意事项
1、检测前能否喝水?
很多人在测空腹血糖前都会有一个疑问:检测前到底能不能喝水?
其实,空腹血糖监测的要求是不摄入热量,比如米饭、牛奶、蛋肉等提供能量的食物,水不提供热量,所以测空腹血糖前如果实在口渴,可以少量饮水,但也仅仅限于白开水,不能碰任何含糖饮料。
2、别拖太晚
空腹血糖检查的时间也有讲究,时间应选择在头天进餐后8~12小时,最多12小时。时间长了,血糖也不准了。
千万不要觉得只要不吃早饭,不管这个时间是上午8点还是10点,都可以去检查血糖,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测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点到8点间,别太晚。
3、放轻松睡饱一点
测空腹血糖前要保证睡眠充足,检查前一天不要吃太多,要避免情绪激动,不要剧烈活动,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影响检测结果。
如果正在吃降糖药,检测前一日晚上要照常服药,早上的药可以在起床抽血后再服用。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孰轻孰重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其正常值为4.4~7.8毫摩尔/升。如果是正在治疗的糖尿病人,查餐后2小时血糖时要和平时一样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
餐后血糖的控制与空腹血糖的控制一样重要,不能厚此薄彼,无论是血糖监测还是血糖控制均应是全天候的,只有全天候地使血糖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才算真正能让人安心的血糖控制。
餐后血糖正常值:
1)餐后1小时: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
2)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升;
3)餐后3小时:第三小时后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
糖尿病是怎么确诊的?
目前诊断糖尿病的标准,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即可:
1)出现糖尿病的症状(多饮、多尿、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加上随机(任意时间,没有刻意不吃饭)静脉血糖≥ 11. 1 mmol/L;
2)2次空腹血糖≥ 7. 0 mmol/L;
3)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 2 小时后静脉血糖≥ 11. 1 mmol/L。
因为影响血糖的因素很多,所以临床医生一般不会根据一次空腹或随机血糖高于正常值,就诊断糖尿病,往往需要做两次以上的检测,或者加做口服糖耐量测定等来帮助诊断。
目前的血糖偏高,尚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是也不能排除糖尿病,建议择日再次做空腹血糖检测,并要加做糖耐量实验。
如何控制血糖?
1、饮食要控制
适当控制饮食,少食高热量食物。要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年龄、体重性别和体力活动情况来确定总热量,原则是使病人体重略低于或维持在标准体重内;
2、膳食纤维不能少
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要充分,高纤维食物能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吸收,有利于平衡血糖,可以多吃些新鲜蔬菜,但是水果类含果糖较多,血糖控制不好时,最好免食,可另外口服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来补充;
3、高胆固醇食物要少吃
食物中必须控制胆固醇含量,少食或不食动物含油脂和胆固醇高的动物脏腑类食物。
4、主食有讲究
主食宜米、面为主,不碰油炸食品、粉条薯类食品,可以吃些杂粮如:燕麦、麦片、玉米等,也可以用大豆代替肉类,因大豆含蛋白质高。
5、生活方式要调整
空腹血糖高的人,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
1)要减少晚餐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晚8点后不再进食;
2)可以适当增加晚餐后的活动量,如晚餐后1小时步行30~60分钟;
3)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尽量把体重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果生活方式干预不能把空腹血糖降下来,就需要加用药物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