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筛查,警惕这四大误区!

丽滋卡尔2018-07-17 16:16:38

第1个误区
“平时从不打针、吃药”,那你平时有没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呢?

一天两包烟,一瓶酒,长期不良嗜好就会不断累积患癌风险,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

1、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排除消极、压抑和恐惧的心态;

2、坚持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并保证足够的运动量,保持健康体重;

3、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及良好的睡眠质量,生活有规律,不熬夜;

4、防止过度疲劳,维持良好的免疫力;

5、戒烟,忌酗酒,保证丰富、全面、均衡的营养,饮食上要做到低盐、低脂肪、摄入适度高质量蛋白质、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每日多种绿色蔬菜和水果等。

二级预防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防癌于起始”,在此阶段,筛查体检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2个误区


体检就是“走个形式”,体检欠全面不规范。

目前健康体检是大多数单位的员工福利,但体检不是走形式,应由规范并具有医疗资质的单位承担,需要有经验的体检或临床医师负责体格检查,需要有血生化检测的仪器设备(不是单单扎手指做人工血涂片)、必要的诊断设备,如X线机器(钼靶摄片)、B超、CT等。


第3个误区


由于个人因素,害怕体检。

认为只要测个血压,做个心电图就行了,害怕抽血,直肠检查(确实有不适感,但对直肠病变有检出价值)。


第4个误区


“太过依赖体检”。

体检不能全面取代医院就诊,它只是一个筛查过程,当发现可疑症状时,还需要进一步到正规医院详细检查。

而且,体检要和自身主观不适症状相结合,虽然体检一切正常,但确实有“胃部”、“腹部”等不适,还是要去医院查。有些疾病,体检是无法检测到的,如胰腺癌,因其解剖位置比较深,常规B超往往发现不了病变,需要薄层CT检查。

谁最需要防癌体检?

通过防癌体检检出癌症或癌前病变的患者有很多,目前癌症整体诊治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早期发现”的病例多了,当然这也和癌症病种有关,如肺癌、乳腺癌、宫颈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的早期诊断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人体的癌症有75%是生长在表浅或容易检查的部位,但也有极难早期诊断的肿瘤,如胰腺癌,早期诊断率不足5%。

防癌体检适用于所有人群。原则上20岁以上的成人即可参加癌症检查,当然高危人群更要重视。

高危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工作类型、生活习惯、特殊疾病史和家族史等,一般认为95%以上的癌症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大于女性,有不良嗜好及饮食习惯、职业疾病史、特殊疾病史(肝炎、家族性息肉病)及肿瘤家族史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大气与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以及人口老龄化寿命延长等原因,我国癌症死亡率已上升到第1、2位,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男女老少,任何性别、年龄都有患癌的可能,但患病的危险性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免疫机能逐步衰退)。

研究表明,平均年龄每增加1岁,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约11.44/10万。在不同年龄人群肿瘤发病构成中,65岁以上人群肿瘤发病率所占比重最大,约为55.36%。
防癌体检为何“必备”?

癌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危因素的轮番刺激,打破了机体防卫平衡机制,“原癌基因”就会被启动,异常的遗传特性就会产生致癌表型,经过复杂的癌变过程,最终产生肿瘤。

由正常细胞变成肿瘤细胞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胰腺癌是近期大家比较关注的肿瘤,帕瓦罗蒂因它而过世,恶性程度极高,但是最近在世界顶尖杂志Nature研究结果显示,从正常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逐步演变成癌细胞,直到远处转移,这个过程可能花费了10余年,换句话说我们有10余年的时间去预防它、早期发现它、有效治疗它。

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防癌常识是保持自身机体“和谐平衡”健康状态的三要素。

防癌体检莫入误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高危致癌因素,提高防癌意识,让我们“防癌于未然”。

推荐文章